几年前,国家有关部门发文同意联通、网通等开展长途电话运营业务。一夜之间,各家电信运营商的长途电话超市(俗称“话吧”)纷纷在济南“安营扎寨”,该行业颇受民工、学生等低收入群体的欢迎,在当时可谓利润丰厚,而时至今日,记者经过调查发现,不少“话吧”目前经营状况惨淡。
记者今天中午在山东师范大学门口一处话吧看到,虽然是中午人流高峰期,但是来电话超市打电话的人仍然很少。到了下午三四点钟淡季时,话吧除了收银员几乎没有人了。记者还发现即使在山师校园内的话吧经营也颇为惨淡。
在文化西路某处开“话吧”的张小姐接受记者采访时显得颇为无奈:“我开电话超市算是比较早的,也算第一批开的,当时生意很火,很多打工的、上学的都过来打,你看现在哪还有人来?”据记者了解,很多“话吧”的经营现状都非常惨淡,为提高竞争力只好将话费一降再降。
“话吧”在济南市民心目中出现的时间并不长,但是什么原因让“话吧”行业的春天一去不复返呢?
据业内人士分析,“话吧”之所以生意惨淡首先是因为手机和小灵通的进一步普及以及电话卡通信资费不断下滑。由于手机价格一降再降,目前手机在学生中已达到了很高的普及率。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小王就告诉记者,目前他们专业正在实习,所以手机的普及率100%,而记者还发现即使不实习的学生也几乎达到了人手一部手机,而且现在的手机费用也不是很高,像专为学生办理的“青春物语”卡,市话才0.18元/分钟,长途0.3元/分钟。电话卡的资费现在也不高,记者在文化东路一卖电话卡的中年妇女处了解到,像17900卡,50元的卖13元,长途0.4元/分钟,这样实际上长途每分钟只有0.12元,比电话超市里的长途0.25元还便宜0.13元。
其次是电信商“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各家电信运营商竞相争夺市场,使得“话吧”数量不断膨胀,达到了超饱和状态。记者在文化西路和文化东路不少路段都能看到,在不足200多米的地方,就有三四个“话吧”。
由于经营状况不好,而且与电信运营商签订了协议,押金还在人家那儿,现在很多“话吧”老板欲罢不能。部分“话吧”已改变单一的经营模式,在开着“话吧”的同时也干起了其他的一些经营活动,有的干脆贴出了“整体转让”的牌子。
记者在文化东路一处“话吧”门前看到,电话超市的招牌已经被压缩到只剩下一个侧面,“话吧”也在里边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不仔细看还真不知道这里有处“话吧”。
记者了解到,像这种由单纯经营“话吧”开始转向多种经营的人不在少数,有卖手机配件的,有卖电话卡的,有出租图书的,有卖小食品的,有的“话吧”现在竟成了杂货铺,电话业务反而成了副业。(来源:《齐鲁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