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朋友圈就像空气一样,正逐渐成为市民生活的必需品。从最开始的分享生活、获得资讯到如今密集的商品刷屏,朋友圈俨然已转身成为一个商业生态圈。近日,商报记者调查了解到,打着“朋友”的幌子,货不对板、夸大宣传、付款打水漂等等案例的出现,正让朋友圈的购物变得陷阱密布。 买到假货吃哑巴亏 打开朋友圈,包包、衣服、化妆品等五花八门的产品滚动刷屏已成为常态。日前,家住南坪的黄涵最终未能禁得住诱惑,从做代购的朋友处买入一枚2000元的手包。“虽然对于朋友圈购物心存疑虑,但我想到大家都是朋友,应该不存在什么问题。” 但是,问题马上就来了。包包如期抵达,黄涵却发现这个手包不对劲。昨日,黄涵指着包告诉记者:“五金配件、走线完全和专柜不是一个档次的。”事后,她也找到朋友要求退货退款。但朋友解释,这个包是从美国代购,细节上可能有轻微差距,但肯定是正品。至于要退货,对不起,事先就说好了代购产品不退货的。 虽然这个解释并不让黄涵满意,但她也无可奈何:“没办法,我只能吃哑巴亏。” “熟人”代购骗走500余元 王小姐是观音桥一家餐饮店的老板,平时也常常加一些熟悉食客的微信,以便晒晒图片,推销店里的新菜品。9月底,她餐饮店的一位熟客称,近期将到香港出差,3天后就回来,询问王小姐是否需要代购化妆品。 “那帮我带一瓶香奈儿的香水吧。”王小姐觉得,这是一位老顾客,平时关系挺融洽的,就将500多元钱转入对方微信发过来的银行账户中。王小姐没有想到的是,这位熟客自此就再也没到店里来用过餐,也不与她联系,帮忙带的香水自然也没了影儿。 “我随后多次在微信上问她,起初对方还回复,后来就直接把我‘拉黑’了。”王小姐称,经过这次经历,她再也不敢轻易相信微信朋友圈了。
链接 公众号集赞 集赞,可以算得上最早的朋友圈推广营销了。市民通过在朋友圈分享商家链接,多名朋友集赞的方式获得商家承诺的礼品。但事实上,大多消费者转发并费力求赞后,并未得到预期的礼物。李女士曾经就是其中一名受害者,她参加了前一阵最为火热的集赞送三亚游。付了高额邮费,得到的不过是一堆不知为何物的代金券。 利用信任卖高价 朋友圈做生意靠的就是信任,在消费者不清楚产品售价时,时有发现低价高卖的现象。比如市民田先生以399元购入了一件毛衣,因为售价和他平时的衣服价格差不多,所以他并没有比价。巧合的是,一个同事某日和他穿了一模一样的毛衣,也是从朋友圈购买的,但价格却便宜了50元。 声音 微信消费存监管空白 昨日,记者从市消委会了解到,目前涉及微信消费投诉几乎为零。“投诉不多,并不意味着不存在问题,相反微信交易中存在不少‘陷阱’,货不对板、虚假宣传、销售假冒伪劣产品、7天不能无理由退换货等频频上演。”市消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不过,目前消费者在微信上购物还不算多,即使购物,也多发生在朋友熟人间,多数消费者往往碍于面子,或是不了解店主真实信息而吃“哑巴亏”。“微信营销由于是新兴行业,相关法律法规相对滞后,形成‘灰色地带’,客观监管上存在‘空白’。”南岸区工商分局电商科科长徐畅称,相对于淘宝、京东等大型购物平台,微信朋友圈的营销完全没有准入门槛,商家无需进行实名认证、提供营业执照等资质,只要商家有一台智能手机,下载微信软件即可推销产品。这就导致微信上销售的商品鱼龙混杂。 “微信朋友圈展示商品,往往是几张图片加几句说明文字,不标价、不退货,消费者多是私聊询价,也看不到其他用户的评价,商品好坏全凭朋友介绍或推荐。”徐畅说,一些不良商家利用朋友圈信任度高的优势,趁机夸大商品功能、吹嘘子虚乌有的品牌等。 另外,由于微信没设置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平台,加之一些公众号容易被冒用,消费者在付款时容易将钱转到山寨账号,付了款才发现收到的商品货不对板,甚至收不到货,或是扫描到卖家发过来的含有木马程序的二维码,导致银行账户被盗。 提醒 选择有资质的商家 腾讯相关负责人表示,非法营销本身是违法行为,在法律上也有不同界定,未经法院和公安机关的判定,微信无法也无资格判断某种用户间的行为就是非法行为。如果用户在使用微信的过程中受到骚扰,可以通过110.qq.com举报。同时,也可以通过设置屏蔽功能来阻止过度营销或者传销行为。另外,腾讯亦通过不断的完善生态圈,避免违规违法营销行为。比如对于点赞营销的模式,腾讯相关负责人强调,微信正在打击这种点赞营销,之前已封掉一大批账号。 那么,如何避免微信朋友圈内的消费陷阱?徐畅建议,广大消费者应尽量选择重庆范围内的微信店铺,有实体店、有工商营业执照的微信店铺最好。同时,付款时,尽量选择第三方支付方式,或选择货到付款。此外,要提前保留购物凭证,如微信聊天记录等,一旦发生纠纷,个人信息泄露等,应及时向工商部门、消委会投诉。 森达律师事务所首席律师贺天强也表示,消费者要尽量选择有资质的同城卖家,降低维权成本,并在交易过程中保留交易凭证。同时,尽量了解商家完整可靠的信息,比如姓名、地址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