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图书馆自从搬到沙坪坝凤天路,就再也没去了,当年在市中心老馆里,可是度过了我整个青春读书时光。”4月20日,市民王炅在微博上的这番感慨,引发了不少网友的认同。
市民感叹重庆图书馆区位“缺陷”
在上清寺工作的市民黄山曾是一名地地道道的“书虫”,以前,他几乎每天都会到重庆图书馆看书,但自从2007年重庆图书馆搬迁到沙坪坝区凤天路之后,这样的生活戛然而止。“位置太偏,工作又忙,只好不去了。”黄山无奈地对记者说。
和黄山有着相同感受的市民不在少数。记者调查中得知,不少市民表示,重图搬迁到沙坪坝之后,巨大的藏书量和先进的硬件设施让他们对新馆无比向往,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则成为阻碍他们前往的重要原因。
“重图还好哦,你们晓得大渡口区文化馆在哪里不嘛?我在大渡口住了10多年,才刚刚晓得阳明大酒店附近的小巷子里居然有一个文化馆。”近日,大渡口区居民汪某向记者抱怨道。
4月22日,根据汪某提供的线索,记者前往同样是近年来新建的大渡口区文化馆了解情况。记者在新山村轻轨站下车后,沿着大渡口步行街步行了约20分钟,在问了好几个路人后,终于在一个偏僻的小巷里找到了文化馆。虽然小巷口写有“大渡口区文化馆”几个大字,但如果不仔细观察,很难被人察觉。
被喧闹包围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如果说重庆图书馆和大渡口区文化馆新馆是因为选址不当,导致服务辐射半径有限的话,那么沙坪坝区图书馆和巴南区图书馆则由于城市快速发展缘故,导致其周边环境过于喧闹,再难发挥公共文化服务的功能。
“你能想像,在我市很复杂的杨公桥立交旁边,还屹立着一座有28年历史的图书馆么?位置实在太奇葩了!”重庆大学学生刘华对记者说。
4月21日,在刘同学的引领下,记者来到位于杨公桥立交附近的沙坪坝区图书馆。记者发现,该图书馆的大楼墙面上虽然写有“沙坪坝区图书馆”几个大字,但因为面向内环快速路,行人根本无法看到。
由于图书馆紧邻杨公桥立交出口,虽然其大门建在几米高的台阶上,但从内环下道往沙杨路方向的汽车都要经过图书馆大楼,环境十分嘈杂。
和沙坪坝图书馆相比,位于我市巴南区鱼洞街道下河路17号的巴南区图书馆可谓“大隐隐于市”。记者看到,由于斜对面就是一个巨大的菜市场,巴南区图书馆始终处于噪声的环绕之中,甚至在图书馆内也能清晰地听见对面小贩的吆喝声。“在这里看书,没良好的毅力还真坚持不下来。”市民袁沁心无奈地说道。
都是建设成本“惹的祸”
作为一座城市的名片,公共文化设施建在靠近市民的地方,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它们的公共服务职能,那么我市建造公共文化设施所考虑的依据是什么呢?
重庆图书馆馆长任竞告诉记者,我市公共文化设施的修建主要还是考虑建设成本和使用率的问题,“重庆图书馆选择落户于沙坪坝,当初看中这里不仅聚集了大量中小学,还汇集了大量的科研人员和知识性人才,落户于此,无疑能让重庆图书馆的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并且,当年凤天路正在大力建设之中,沙区政府给了我们很大的优惠,从而极大程度上降低了建设成本。”任竞说,相对于两路口的老馆来说,位于凤天路上的重图不处于城市主干道,城市轨道交通也不能直接到达,所以建成之后,区位上的先天缺陷很快就暴露出来。
在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魏皓严看来,我市一些公共文化设施的修建更多考虑的是建设成本,而不是从实用和便民的角度出发,“一般新区地价便宜,并且政府会推出优惠政策来吸引公共设施入驻,从而增加人气。这也与有关部门降低成本的初衷一拍即合,落户于此便不足为奇了。”
建设公共文化设施要学会抱团取暖
在重庆图书馆因选址不当,被市民戏称为“沙区图书馆”的情况下,南岸区政府则将南坪艺术中心和图书馆合二为一,从而充分利用了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自建成以来便是南岸市民休闲看书的第一选择。
“南岸区图书馆与区级艺术中心合二为一,这给其他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市规划院二所规划师温跃力告诉记者,公共文化设施因其项目力度不大,建设成本控制严格,选址往往困难重重,但如果能采取“抱团取暖”的方式,在有效减少建设成本的同时,还能最大限度发挥公共文化设施的作用,给市民提供更多的方便。
“在国外,政府很看重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一般在建设之前都会征集市民意见,集思广益。市民本身也会积极投入到其中,为场馆的建设出谋划策。这样,虽然建设周期长,但是建成之后受益广泛。”温跃力说,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无疑是提升城市软实力的最好方式,政府应更加注重一个城市文化内涵的打造,而不是一味追求经济价值。本报记者 黄琪奥 韦巧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