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超过保证水位并正向历史第二高水位逼近,长江中下游干流及两湖即将全线超警,淮河近期将迎来新一轮涨水过程,如此防汛形势下,即将登陆我国的台风“尼伯特”,是否会加重灾情?长江干流堤防能否守得住?昨日,新京报记者就8个焦点问题采访了相关部门和专家。
追问1 今年为何会遭遇大面积洪涝灾害 入汛早、暴雨多,致全国大面积洪涝灾害
中国气象局介绍,3月21日入汛以来,我国气候异常复杂,气候年景差,主要有四个特点,首先是入汛早、累计雨量大、涝重于旱。今年,我国华南入汛比常年偏早16天。入汛以来全国平均降水量(251毫米),比常年同期(203毫米)偏多23%,为1954年以来同期最多。
其次,暴雨过程多、强度大。入汛以来南方出现20次区域性暴雨过程,为历史同期最多。
入汛早、暴雨多等,加剧了大面积的洪涝灾害。国家气候中心5日表示,6月30日至7月4日,长江中下游降水量普遍有100-250毫米,其中安徽南部、湖北东部超过250毫米。过程雨量50毫米以上和100毫米以上范围分别为108.8万平方公里和40.1万平方公里,均为今年以来最大;过程雨量250毫米以上范围达6.4万平方公里。
另外,强对流天气重发、多发,造成的灾害重。入汛以来,全国共发生26次大范围强对流天气过程,影响20多个省(区、市),尤其是冰雹灾害发生点多、面广、强度大,损失重,为多年少见,大冰雹(直径20毫米以上)发生次数为2011年以来最多。雷暴大风频次明显偏多、影响范围偏大,10级以上大风站日数超过2012年-2015年总和。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室首席专家艾婉秀介绍,今年以来,全国平均降水量346.1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21.2%,为1951年以来第二多,仅少于1998年,其中吉林、重庆、黑龙江均为历史同期最多。
追问2 为何长江中下游今年灾情最严重? 这些区域降雨带稳定持续;湖北38人亡,安徽29人亡
据官方公布的数据,截至7月5日9时,安徽全省累计受灾人口1053.4万人,因灾死亡29人;截至7月4日17时,6月30日以来强降雨已造成湖北957.14万人受灾,死亡38人、失踪17人;截至7月5日16时,湖南全省共有400万人受灾,因灾死亡11人,失踪2人。
另外,截至5日8时30分,湖南超警戒河道站数达21个,湖区全线超警;5日,安徽全省有28条河流超警戒水位。另外,太湖超过保证水位并正向历史第二高水位逼近,长江中下游干流及两湖即将全线超警。
为何这些区域受灾严重?据了解,湖南、湖北、安徽等地均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据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涛介绍,这次强降雨过程出现的原因,一方面就是来自南海的季风与来自孟加拉湾的南亚季风北上,源源不断地向北输送水汽;另一方面,北方弱冷空气不断南下,冷暖空气在长江中下游沿江到淮河一带交汇,形成了稳定而持续的雨带。加上此前的降雨过程,很多中小河流已经蓄积大量的水,所以很容易超过设防水位或警戒水位,造成洪涝灾害。
那么雨何时会停?中央气象台最新预报显示,5日夜间开始,江汉东部、江淮的降水将逐渐减弱北抬,这并不意味着雨水的结束。5日18时,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暴雨蓝色预警,预计至6日20时,安徽中部、江苏中部偏南地区、湖北中东部和南部、湖南北部等地有大雨或暴雨。直至8日,长江上游部分地区(四川盆地中西部)将出现持续性强降雨。
气象专家表示,上游地区的降雨将与之前下游的降雨产生叠加效应,长江防汛形势依然严峻。
湖北 7月1日,武汉消防官兵在黄陂前川街对被洪水围困的居民进行救助。新华社发
追问3 跟1998年相比今年灾情有何异同? 1998年属于全流域洪水;今年暴雨相对分散
1998年6月至8月,长江流域发生了继1954年之后,又一次全流域性大洪水,嫩江、松花江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少有的重涝年份。
中国气象局表示,由于同是厄尔尼诺次年,今年我国的气候背景和气候条件与1998年有许多类似之处。今年入汛以来,全国平均降水量比1998年同期偏多5%,暴雨过程偏多6次。但与1998年不同的是,今年雨带位置南北摆动大,暴雨过程的最长持续时间不如1998年同期。如,1998年6月12日-27日的暴雨过程持续了16天,而今年到目前为止最长持续时间为7天。
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6月29日称,从目前来看,今年我国夏季洪涝灾害程度要弱于1998年。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防洪领域专家、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委员程晓陶介绍,从目前来看,今年的洪水与1998年有很大差别。1998年属于全流域洪水,大范围暴雨不停地下,而今年暴雨是一场接一场,但相对分散,不像1998年那样集中,所以至今尚未形成流域性大洪水。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京认为,1998年以后,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工程和非工程减灾措施,建立了更完善的防灾减灾体系。在长江包括长江一些大的支流如汉江,建设了以三峡为代表的一批防洪工程,防御方面应该是有保证的,“而且即便出现了与1998年同样的大水,我个人认为不可能出现同样的灾情局面。”
追问4 姗姗来迟的台风是否会加重洪灾? 有统计表明,85%的台风对梅雨减弱有显著影响
中央气象台消息,今年第1号台风“尼伯特”于3日8时在美国关岛以南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而在这之前,今年以来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上无台风生成。今年“首台”姗姗来迟,仅次于1998年。
数据显示,常年1月-6月,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上平均有4.1个编号台风生成,而常年6月台风生成个数为1.7个。1949年-2015年期间,仅1973年和1998年的1月-6月无台风生成。
中央气象台介绍,台风“尼伯特”是1949年以来,生成时间第二晚的首个台风。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许映龙介绍,根据统计,1949-2015年1-6月“空台”的年份仅有两年,分别是1973年和1998年,而这两年均为强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次年,与今年的情况一致。
那么台风的到来,对目前的强降雨会有怎样的影响?许映龙说,有统计表明,85%的台风对梅雨的减弱有显著影响,其中35%的台风会导致梅雨的中断和结束。7日前后,当它靠近我国东南沿海,台风会迫使副热带高压出现北抬,雨带也会随之北抬。另外,台风的活动可能会导致原来输送至江淮地区的水汽减少,梅雨的强度也会随之减弱。
据中央气象台预计,“尼伯特”将于7日夜间到8日凌晨擦过或登陆台湾东北部(48-52m/s,15-16级);之后向闽浙沿海靠近,并有可能于8日晚上到夜间登陆闽浙沿海(38-45m/s,13-14级)。
气象部门提示,“尼伯特”将先后给我国台湾、华东沿海地区及东部海区带来较大风雨影响,请及时做好防台准备工作。
江西 7月5日,湖口县鄱阳湖与长江交汇口。当天8时,江西发布洪水红色预警。新华社发
追问5 多站超警戒水位 堤防能挡得住吗? 水利部相关负责人:长江干流防汛处于可控状态
受6月30日以来强降雨影响,长江中下游干流和洞庭湖、鄱阳湖水位全线超过警戒水位,目前仍在上涨,数据不容乐观。据国家防总昨日初步统计,目前长江中下游超警堤段长6007公里,其中,长江干堤1609公里、两湖堤防1513公里、其他支流堤防2885公里。
截至5日16时,长江干流监利、莲花塘、汉口、九江、大通站水位分别超警0.40米、1.18米、0.28米、0.89米、1.04米;洞庭湖城陵矶站水位33.85米,超过警戒水位1.35米;鄱阳湖湖口站水位20.44米,超过警戒水位0.94米。
水利部长江委防办副主任陈桂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从防汛角度来讲,超警戒水位就意味着堤防已开始挡水。此时,要加强对干流堤防的巡查,一旦发现渗流等情况,要及时处理,否则形成管涌,如处理不及时则会引发更大险情。
“尽管存在一定的风险,但长江干流防汛形势目前处于可控状态。”陈桂亚分析说,1998年以后,各地对干流堤防加固加厚,堤防质量明显提高;同时,三峡工程也发挥了防洪效益,据介绍,此次流量为50000立方米/秒的长江1号洪峰入库后,三峡大坝通过拦蓄,削峰19000立方米/秒,减轻了长江中下游的防洪负担;此外,三峡工程上游20座水库也起到了有效保障作用,它们与三峡水库合计有363亿立方米防洪库容,长江防总对其进行统一调度,中下游得以进一步减负。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防洪领域专家、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委员程晓陶表示,1998年以后,长江干流堤防质量明显提高,抗御大洪水的底气更足,但也要有应对突发意外极端事件的准备。
追问6 什么情况开闸泄洪 居民生活如何保障? 专家:国家对使用频繁的分蓄洪区有专门的补偿办法
据中国政府网报道,7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到安徽阜阳濛洼蓄洪区内的郑台子庄台视察防汛工作。总理牵挂这里村民的生活,接连询问庄台的坚固性是否经过考验?万一蓄洪,食品药品供给是否有保障?他强调,蓄洪洼地绝不能变成民生洼地。
蓄洪区会选择什么样的区域?什么情况下会开闸泄洪?泄洪区的居民生活如何保障?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防洪领域专家、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委员程晓陶表示,我国人口众多,因此,分蓄洪区既是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数千万民众生存的家园。
程晓陶介绍,分蓄洪区历史上就是调蓄大洪水的沿河低洼场所,现在为保障重点地区的防洪安全,防汛紧急时刻仍会酌情启用,但使用频率数年至百年不等。
程晓陶表示,国家对使用频繁的分蓄洪区,有安全区、安全台、转移道路等安全设施的建设,并依据《防洪法》制定了《分蓄洪区运用补偿办法》,以保障分洪后当地居民的生活。
资料显示,负有保护荆江大堤、江汉平原和武汉三镇安全的荆江分洪区,曾在1954年分过一次洪。1998年长江遭遇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二次流域性大洪水,荆江分洪区再次进入准备运用状态,区内33万人连夜紧急转移,此次转移后,洪峰安然度过,原计划将被淹没的村庄得以幸存。但据《荆江分洪区实施分洪转移命令资料选编》中透露,这次转移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0.03亿元。
在此之后,《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2000年正式颁布实施。
安徽 7月5日,搜救人员在被淹的舒城县柏林乡蔡家店村巡查。新华社发
追问7 今年为何都是中小河流失守? 专家:我国中小河流量多面广,建设标准低,防洪能力弱
新京报记者发现,此次灾情中,“失守”的主要是中小河流。
根据国家防总最新统计数据,6月30日以来,长江中下游五省各类堤防共发生险情733处,其中长江干堤3处,其他堤防730处。其中,7月4日,长江干流、洞庭湖、鄱阳湖及其他主要支流堤防共发生险情180处,其中长江干堤3处,其他堤防177处。
为什么中小河流频频失守?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防洪领域专家、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委员程晓陶表示,我国中小河流量多面广,建设标准低,防洪能力弱。
程晓陶说,中小河流堤防、小型水库、一般圩堤防洪标准一般仅10至20年一遇,多为土堤,遇超标准洪水,易于出险、漫溃。此外,由于农村青壮劳力进城务工,传统冬修、春修水利的制度取消,因此中小河流失守在所难免。
程晓陶还表示,大江大河抗洪能力虽比1998年有所加强,但是由于1998年后迅猛的城镇化进程,挤占河湖,扰乱水系,基础设施欠账太多。目前已进入主汛期,受厄尔尼诺影响,可预见极端洪水发生的概率很大,但何时何地何类何等规模,有很大不确定性,需要高度警惕。
专家建议,下一阶段的防汛工作,要重点关注中小河流洪水、山洪、泥石流、滑坡灾害;同时更加关注小型水库的安全度汛工作,注意预防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灾害的研判与预防。
追问8 灾后疫情防范方面 个人应该注意什么? 国家卫计委:不吃剩饭剩菜;发热、腹泻及时找医生
昨日,安徽省舒城县一养猪场6000多头生猪被洪水围困、部分淹死的报道,引发公众对灾后疫情的关注。
对此,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曾光教授表示,洪灾后,如果掩埋处理得当,一些淹死的动物,是不会造成公共灾害的。
他表示,历史上确实曾出现一些洪涝灾害过后,因传染病死亡的人数比淹死的人数多的情况,因此地方的行政领导必须认识到公共卫生的重要性。
“我们以前在地方看到,一些地方把这个问题看得简单化。”他说,灾后的公共卫生工作不仅是喷洒消毒药,“该不该喷洒消毒药,喷洒多少,都要做到精准,地方的卫生部门要做好参谋。各地不能因为没有出现大的疫情,就把公共卫生工作往后排。”
曾光提醒,水退了以后,生态可能发生变化。他举例说,有一年印度恒河泛滥,第二年出现了鼠疫,这就是因为生态发生了变化,所以洪灾后加强监测很重要。
对于个人来说,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官方微博提醒,灾后注意饮用水卫生。不喝生水,只喝开水或符合卫生标准的瓶装水、桶装水;装水的缸、桶、锅、盆等必须干净,并经常倒空清洗;对临时的饮用井水、河水、湖水、塘水,一定要进行消毒;混浊度大、污染严重的水,必须先加明矾澄清;漂白粉(精片)必须放在避光、干燥、凉爽处(如用棕色瓶拧紧瓶盖存放)。
此外,要注意食品卫生。不吃腐败变质或被污水浸泡过的食物;不吃剩饭剩菜,不吃生冷食物;不吃淹死、病死的禽畜和水产品;食物生熟要分开;碗筷要清洁消毒后使用;不要到无卫生许可证的摊档购买食品。“如果感觉身体不适时,要及时找医生诊治。特别是发热、腹泻病人,要尽快寻求医生帮助。”湖北省政府紧急调拨7.3亿元防汛救灾资金
湖北省政府紧急调拨7.3亿元防汛救灾资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