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太苦,苦怕了!”回想过去,巫山县庙堂乡村民刘广明感叹连连。为了拔掉“穷根”,他和乡亲们响应市委市政府搬出大山的号召,走出了整乡搬迁的扶贫新路。
庙堂乡地处高寒山区,有“重庆第一穷乡”之称。这里的648户农户大多散居在海拔1000~2400米的中高山上,生存条件恶劣,贫困和返贫现象突出。
43岁的刘广明正是曾居住在此的村民之一。他家位于峡谷底部稍平坦处,海拔900多米,这样的位置在乡里就算是“黄金地段”了。
然而,由于庙堂乡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都不配套,刘广明从家里到巫山县城,要花上6个小时之久;而送孩子上学,每天也要花3个小时。
回忆之余,站在院子里的刘广明扭头看了看身后的新家,露出满足的笑容。2009年,庙堂乡实施整乡生态扶贫搬迁,他和其他村民一起搬离了那个生活了几代人的地方,住进了两坪乡仙桥村的安置房,一家四口还拿到了2.4万元的搬迁补助。
现在,刘广明经营着家门口的村卫生室,孩子也送进了车程只有半小时的骡坪中学。对照以前在大山里的苦日子,他连连点头,“还好都搬出来了哟,现在的生活太便利了!”
和刘广明一样,庙堂乡的许多农户都住进了安置房。从2008年至2010年,整个庙堂乡已全部搬迁,2000多人被分散安置。
而搬出只是“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第一步,村民们搬出山后,当地政府又出台政策、扶持产业,帮助搬迁农户致富。如依托位于五里坡的市级自然保护区、小小三峡源头、与湖北神农架为邻的优势,打造小三峡——庙堂——神农架大自然生态旅游;如栽植高寒经济林木,集中发展中药材。
如今,移出的农户有的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实际找到了种养殖业致富门路,有的外出务工经商。搬迁前原庙堂乡人均纯收入只有2650元,搬迁后当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358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