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许多上班族而言,节假日往往显得弥足珍贵,而对于那些已经退休的中老年群体,闲暇时光则又过于充裕。同学圈、舞友圈、麻友圈、知青圈……时下,各种中老年“朋友圈”正兴起,记者走访得知,随着这些“朋友圈”活动频频密密的开展,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是一大堆…… 频繁出游大妈“遭不住” 曾开梅今年56岁,家住江北区南桥寺。前天,她刚结束和坝坝舞队“姐妹”们的中秋区县之旅回到家中,昨天就接到老同学陈碧兰的电话,约曾开梅在国庆前到泰国旅游。“5天时间,团费才一千多哦!”尽管这样的价格听上去很诱人,却怎么也没能让曾开梅高兴起来。 “这已经是这个月的第三次旅游邀约了!”曾开梅告诉记者,九月初,小区的坝坝舞队才组织了为期四天的九寨沟团队游,她跟随“老伙伴”一行近20人参加,团费500元左右。中秋前夕,坝坝舞队长又召集大家到区县二日游。 “这样频繁活动,光是团费加起来就两千多,确实有点‘遭不住’!要是不去,又怕同学情谊难以维系。”曾开梅无奈的表示。 赵刚的母亲参加了小区健身坝坝舞,原本健康的活动也出了问题。赵刚抱怨道,“妈妈看到队友买了件什么样式的新衣,自己也想跟着买,好几次还喊我出资赞助!” 别个张孃孃又买了件貂皮大衣,熊孃孃又买个玉石手镯,谁又买了燕窝来吃……每次听到母亲这样酸酸的念叨,赵刚都会觉得母亲是在跟舞友们搞攀比,违背了跳舞健身的初衷。
碍于情面被劝买保险 “就因为抹不过面子,只好为外孙女买了保险!”家住南岸区福利社的周艳华退休在家,喜欢跟小区那些大妈一起打麻将。 久而久之,大家相互熟稔,也经常搞一些聚会和活动。麻友中恰好有一名退休后兼职推销商业保险的“姐妹”,经不住软磨硬泡,碍于情面的周艳华最终只好为外孙女参投了一份商业保险。“其实花几千块钱为3岁的小孩买保险根本不需要!”周艳华称。 记者走访得知,相比微信朋友圈营销,中老年间的“朋友圈”营销更为直接而精准,小到清洁用品、保健药品、衣物服饰,大到景区度假房,都有人在进行“营销”。 “朋友圈”暗藏猫腻隐患 家住江北区鹿角湾的邱丽对母亲的“朋友圈”有些哭笑不得。今年夏天,母亲和邻居们一起赴泰国旅游。“团费价格低廉,却花上万买了一堆乳胶枕头、床垫。”邱丽认为这些东西根本不适用,像那个乳胶枕头,根本没得吹嘘的那么神奇,睡上去与平常枕头没多大差别! 除了非理性消费,家住渝中区62岁的付渝亮认为中老年“朋友圈”存在猫腻。他称,自己去年春节前,帮忙联系老同学聚会,在询价过程中,就有几家度假村的客户经理暗示会有返点。“一般情况下,起码组织者的费用是可以减免的。”付渝亮介绍。 记者从市内几家旅行社获悉,针对手中有资源的组织者,旅行社会根据团费高低返给组织者50至500元不等的“人头费”。另有旅行社领队告诉记者,这些针对中老年的低价旅行团,都会进店购物,虽然没有强制消费,但相比年轻人,中老年客群消费更盲目,也更容易被“游说”成功!(文中人物为化名) 微调查 老年人该不该依赖“朋友圈” 高先生(32岁,私营企业主):花点钱让父母打发时间、结交朋友,本是何乐而不为的好事,但过分依赖这些“朋友圈”就不好了。 钱小姐(26岁,医务工作者):除了担心参加活动发生意外,还担心父母在“朋友圈”中相互攀比,甚至将这种攀比延伸到子女身上,产生不必要的家庭矛盾。 夏先生(29岁,地产公司职员):支持中老年“朋友圈”偶尔的聚会和活动,但反感过于频繁,影响正常家庭生活,甚至在交往中泄露家庭隐私。 微点评 老年“朋友圈”最好约法三章 重庆师范大学情感专家周小燕认为,中老年间的同学圈、舞友圈、麻友圈、知青圈等“朋友圈”的产生,正是基于感情需求、时间充裕和退休生活缺失等原因。 “其实任何圈子都有一个生命周期!”周小燕介绍,中老年“朋友圈”要想维持良性运行,大家最好“约法三章”。首先是时间设置,大家约定聚会不要过于频繁,建议以一个月一次为宜;其次是规则设置,大家要明确任何推销、交易都禁止在圈子内进行,一旦违反予以提醒乃至劝其退出;最后,不要过分依赖这些“朋友圈”,防止被情感捆绑,留给他人“杀熟”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