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店老板为博关注度
成朋友圈传谣
被拘第一人
国家网信办严管即时通信工具新规刚发布
网店老板为博关注度
成朋友圈传谣
被拘第一人
“徐州第二附属医院门口,三个暴恐分子手提炸药!被特警当场击毙!”8月7日,一条关于“暴恐分子”的消息,通过微信朋友圈在江苏徐州迅速传开。当晚,其中一名谣言传播者陈某被当地警方抓获。据陈某交代,他明知是谣言,却为了博取关注度、促进网上生意,故意在朋友圈传播这一消息。
当天,国家网信办发布《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下称《规定》),要求即时通信工具服务使用者应当遵守法律法规、信息真实性等“七条底线”。陈某成为规定出台后被拘的第一人。
事件
朋友圈传谣引发恐慌
8月7日,一则恐怖的消息迅速在微信朋友圈内传播。
江苏徐州子房派出所所长徐国飞告诉记者,这则消息出现在8月7日下午4点,微信朋友圈中流传出图文并茂的消息:“徐州第二附属医院门口,三个暴恐分子手提炸药!被特警当场击毙!”
随后,此消息被部分网友转发,就连微博上也出现了类似的消息。徐国飞说,这条“暴恐分子被击毙”的消息立即引起线下市民的讨论,并引起了徐州市民的恐慌,造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
调查
警方确认消息是谣言
此消息一出,立刻引起了当地警方的注意,并立即展开调查。“通过仔细比对,我们发现图片和文字中所述的地点不符。”徐国飞表示,派出所民警随即核实到并未出现这样的警情,于是判定微信朋友圈中的消息为虚假谣言。
随后,徐州公安局第一时间通过其官方微信“徐州警方”、官方微博“平安徐州”,发布消息提醒市民不要误信谣言。同时,警方也向微信平台进行举报,微信平台也对此虚假消息进行屏蔽,避免谣言进步一扩散。
抓获
传谣者原是网店老板
徐国飞说,当晚7点左右,通过侦查,当地派出所民警在朝阳冷库北门附近,将其中一名34岁的谣言传播者陈某抓获,而陈某不仅是徐州本地人,还是一家网店的老板。据陈某交代,他明知是谣言,还故意添油加醋进行传播,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博取关注度,促进网上的生意。
徐州子房派出所还透露,目前整个徐州市已经成功抓获了三名谣言传播者,由于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三人都被实施5天的行政拘留,但第一个散布此谣言的人还在进一步侦破中。
当天,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正式发布《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陈某在微信朋友圈传播谣言,成了新规实施后被拘第一人。
遏制谣言 新规加道“紧箍咒”
陈某明知是谣言,却利用微信对谣言进行传播,这一行为不仅触犯了《治安管理处罚法》,而且触犯了“微信十条”新规中的“七条道德底线”,破坏了正常的网络传播秩序,最终导致被拘留的处罚。
在新浪微博上,“朋友圈谣传第一案”的热门话题,截至昨日下午4点,阅读量已突破370万,讨论量也达1585次。网友们愤慨了:“最近谣言太多了,搞得人心惶惶,一定要严惩!”
“《规定》能促进公众账号更加规范、有序的发展。”昨日,易观智库分析师李欣然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新规出台后,信息服务的提供者在取得相关资质的前提下,要更加注重对公众账号的实名注册管理,这对于非官方的内容提供者(自媒体)而言,意味着更加严格的管理。一些本着营销目的,试图捏造谣言、发布色情淫秽内容去吸引眼球的公众账号将会被清理,面对明确的处罚规定,更多公众账号的运营者也将在衡量违规成本后,对自身行为进行约束。
李欣然表示,新规明确规定,即时通信工具需对使用者进行真实身份认证,可以促进规范管理,对不良言论也有一定的震慑作用。同时,新规规定,未经批准的公众账号不得发布、转载时政新闻,也就是说对于非官方的内容提供者(自媒体)而言,意味着更加严格的管理。
分析
几乎每次社会不安现象
都有谣言的鼓动和伴随
“网络谣言具有隐蔽性、炒作性、攻击性、报复性、宣泄性、诱惑性、强迫性等特点,已成社会‘毒瘤’。”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认为,网络谣言很容易成为引发社会震荡、危害公共安全的因素。
“几乎每一次社会不安现象的出现,都有谣言的鼓动和伴随。”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陈柏峰表示,网络谣言严重威胁社会稳定。
几年前,甘肃兰州出现食盐“涨价停产”等谣言,引发一轮抢盐风波。部分市民开始大量购买食盐,短期吃不完造成浪费,而真正需要盐的又因抢购买不到盐。陈柏峰说,“与事实偏差较大或完全相左的谣言谎话,很容易损害许多公众的利益。”
网络谣言之所以能够传播,很大程度上是谣言的制造者利用了一些人的心理弱点。中国社会学学会副会长、天津社会科学院首席专家潘允康表示,有些人喜欢求新、求奇,常常抱着“别人不知道的我知道”的心态,以寻求刺激;有些人则是从众心理,“别人知道的,我也应该知道”;当然还有一些人的素质不高,缺乏基本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即使有些谣言毫无逻辑、漏洞百出也信以为真。据人民日报
提醒
“随手转”或成谣言的帮凶
“在网络时代,使用微信、微博等通信社交软件的用户数量庞大,而且绝大多数都是活跃人群。”李欣然表示,然而一些非官方公众账号对发布的信息进行篡改,捏造或打着新闻旗号发布谣言达到商业目的,“公众‘随手转’的社交心理习惯,进一步助长了谣言的传播”。
重庆胜大律师事务所石东明表示,谣言是指没有相应事实基础,凭空捏造或夸大、背离基本事实,并通过一定手段推动传播的言论。
如何辨别谣言,避免上当?石东明说,首先查看消息来源,若消息并非来自权威的媒体等专业机构或相关部门,来源不明确,公众则需提高警惕。其次,看消息是否符合常理和逻辑,是否有科学依据。最后,看消息的行文要素是否俱全,表达是否冷静客观,有没有较强的煽动性。
重庆洛书律师事务所主任段勤也提醒,网友在使用即时通讯工具时,对不明信息来源,不要轻信,更不要乱转发。若没有经过核实就“随手转”,可能会成为谣言的帮凶,甚至会因此惹上麻烦。
网友声音
@诸葛宸2013:“一定要对这种网络造谣,危害社会稳定,违反网络法规的人进行严肃处理,绝不能手软。”
@孙启嘉:朋友圈隔几天就会有群体转发的信息,一定要理性对待,自己不要随便透露个人信息,尤其是其中的链接网站。
@夏雪漫舞love浪漫:该好好管管朋友圈,上面很多造谣的……
@塵子月:这类谣言传多了,会造成“狼来了”的。
@山下向日葵:经常有网友转发“不看后悔一辈子”、“不顶不是中国人”、“不转就死……”等信息,该好好管一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