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限:无法替代现实
苹果公司的统计数据显示,从2007年至今,如今他们为消费者提供了超过120万个APP应用,平均每月新增6万个新应用。尽管如此,根据从2011年到2013年年底的统计数据显示,手机用户每个月平均使用到的应用数量却仅仅增加了3.5个。毫无疑问,其他海量的应用都成了移动互联网迅速膨胀的“炮灰”。而在这些“炮灰”中,27%来自书籍类别,25%来自娱乐类别,还有25%来自于实用工具类别。
小张是一名重庆某著名英语培训学校的讲师,26岁的她,是朋友眼中的绝对“麦霸”,最大的爱好便是约上三五好友一起去KTV唱歌。去年年初,小张在大学同学的推荐下,从网上下载了一款唱歌类应用,在连接WIFI的情况下,可随时通过手机端开唱。
小张告诉记者,刚开始玩这个应用时,每天要唱好几个小时,“不用花钱去KTV,还没人跟我抢麦克风,感觉特别好”。不过好景不长,一个月后,她便对这种“自我陶醉”产生了厌倦,便又开始约上好友前往KTV唱歌。对此,小张解释,或许虚拟应用可以暂时弥补一些东西,但无法完全替代,“比如和朋友在一起的欢乐,以及与人分享的快乐”。
与此相似的,还有市场一些以噱头吸引注意的手机应用。比如一款主打“匿名”的社交类软件,它一改开放式社交平台的信息和身份公开,转而让用户以不显示真是身份的方式,尽情地吐槽、爆料、发泄,短时间内汇聚了大量关注和下载。但因为只能满足用户的部分功能需求,最终很快被用户抛弃。
原因解读:朗月移动互联网服务公司CEO姜子表示,从产品角度而言,许多应用开发商缺乏移动互联网思维,用传统行业的思维理解互联网,导致在APP开发过程中,对客户需求把握度不高,淘汰不可避免。
声音
优胜劣汰是自然规律
昨日,重庆市网络新闻办公室协调处吴处长告诉记者,“每年有难以计数的APP软件上线,行业竞争比较激烈,优胜劣汰是自然现象。”
在谈到APP“死亡”的原因时,中国电子商务协会研究中心专家委员唐兴通告诉记者,APP的制作与营销是一个成系统的体系,大的APP研发公司,在研发之初,会有明确的定位,并且他们的产品都会具有延续性。他们在宣传自己产品的同时,会不遗余力的投入资金,通过跟软件商店合作和投放广告,来扩大自己APP的使用率。“做不到这些的APP就会直接‘死亡’,或者沦为‘僵尸’”。
建议
本土APP要紧盯用户需求
近年来,重庆本土的各类移动应用也呈现百花齐放的状况,政府、企业都非常重视APP这个全新的移动终端传播阵地。
据重庆市网络新闻办公室协调处吴处长介绍,目前重庆本土从事APP开发的企业和团队超过300个,重庆本土团队开发或重庆企业委托外地开发团队打造的APP已经超过1万个,涵盖新闻、政务、社交、购物、游戏、生活服务、即时通讯等方面。
唐兴通建议APP制作商要树立“生态经营”的理念,将APP当做实体商品来经营。在制作“APP”之前,要深入把握市场,迎合用户的需求,做用户需要的APP,才能提高下载量;在APP上线经营的过程中,要时刻紧握用户的反馈,不间断的更新自己的产品,避免用户产生“应用倦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