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镜牛肉面,重庆小面50强,因其独特的口感名声外,不过,这一段时间以来,一碗22元的眼镜牛肉面却陷入舆论漩涡,面对网友的吐槽,老板娘称“成本高,嫌贵别吃”。一石激起千层浪,仅重庆某社区,关于眼镜牛肉面的网帖累计点击量超过10万,为何一碗牛肉面就可以引来大部分重庆网友的质疑?
7月18日,本报记者见到了眼镜牛肉面的两位老板-“大眼镜”蒋明国(五红路店)和“小眼镜”蒋树林(储奇门店),他俩是亲兄弟,也是他们俩脚踏实地将一个80年代的路边摊,发展成了今天重庆小面50强。面对部分网友的质疑,两位老板释放善意,称自己一直在用心做好小面,可谓“真材实料,勤恳做人”,对得起喜欢他们的食客,顾客好的意见也会考虑听取。
回应三大质疑“宁愿一人吃千次,不求千人吃一回”
“网上的人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街坊邻居和老顾客的评价才客观,宁愿一人吃千次,不求千人吃一回。”面对网络质疑,身处风波中心的“大小眼镜”两位兄弟档老板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很自信地称,网上的讨论对他们生意没有影响。
在采访中记者也看到,来店里吃面的人络绎不绝,大家走时很多不忘给老板“点赞”,本来晚上8点才关门的眼镜面店,下午6:20面就卖完了。
两位眼镜老板认为,来店里消费的70%都是回头客,客人认可他们,所以不会受到舆论影响,来吃面的和“上网讨论”的是两类不同的人。
另外有些顾客可能就是猎奇心态,“就像网评的烂电影一样,我就是要去看看有多烂。”面对质疑,他们也有些无奈,“每一代人都有各自的消费观,一些太挑剔的食客确实无法满足,只求做好自己的事,对得起喜欢他们的食客,对于善意的意见,眼镜面也会接受。”
质疑:价格贵了?回应:牛肉面中的“顶配”
眼镜牛肉面22元2两,价格比其他面馆贵一倍。“价格卖得贵,该贵,我有我的客源。”“我愿意卖好贵就卖好贵,至少我们明码实价。”……听到记者转述网上的质疑声,不上网的蒋明国最初有些激动。
冷静下来之后,两人对此做出了解释。蒋树林说,大家看到的是表象,他们所用的全是腱子肉,成本50多元一斤,虽然2两面只有3坨,但是一坨都有一两,除此之外,店里的醋、酱油全部都是瓶装,绝不会像其他店是用瓶子灌装。蒋树林还打了一个比方,“奥迪奥拓会不会是一个价嘛?宝马还分顶配和标配,我们的用料对得起价格。”
质疑:服务态度不好?回应:有时忙不过来没办法
“中午人多的时候忙不过来,有时候是有情绪。”面对服务态度不好的问题,蒋明国没有回避。他说每天中午的食客都很多,每个员工要照顾七八个食客,有时候遇到挑剔的食客,自己的情绪也会上来。
蒋树林也说,曾经一位来吃面的顾客刚来就开骂,“我只有‘请他回家先漱了口再来吃’。”他说,小面馆不比五星级酒店,他们更多用心于面食本身,现在的80、90后太重视环境和服务,忙不过来的时候的确没办法,“不可能像高级会所那样提供一对一服务。”
“金杯,银杯,比不过别个的口碑。”蒋明国称,他们就只专注味道和质量。
“人多时我们态度确实急躁,但是并没有恶意,谁也不想把顾客往外推,”蒋树林表示,顾客好的意见我们会考虑听取。蒋明国也说,自己属于性格耿直豪迈的典型重庆人,有些顾客可能觉得不太友善,其实是因为说话直,不会拐弯。
蒋明国说,每个桌子不配餐巾纸,但在店里的角落有一卷,老顾客都知道自己去拿。蒋树林也称,在店门口统一放有餐巾纸提供给食客。对于空调开放的问题,兄弟二人都说,只要顾客确实有要求,并且态度和气,自己不会故意刁难,毕竟人与人相处都是相互的。
质疑:用料差吃了拉肚子?回应:自己的料都是最好的
不少网友在重庆某社区讨论的时候表示,吃过眼镜面后会拉肚子,怀疑是用的回收油。对此,蒋树林把记者带到他们放置食用油的地方,说这些全部都是超市进的带发票的正宗油。
“随便来暗访,身正不怕影子斜。”蒋树林说,我们每天在门口切牛肉,熬海椒,光明正大。在厨房门口,记者看到了放置牛肉的脚盆。蒋树林解释说,的确是大脚盆,但是是放牛肉的盆,不可能真的用来洗脚。
对于用料的质量,蒋树林表现得很自信,他称自己的用料都是最好的,腱子肉和辣油都是每天现做,面粉都是用的做面包用的面粉。
“真材实料,勤恳做人。”蒋树林说自己就信奉这句话。
网友“fengying”:“吃过一次再没吃过!二十几块还不如炒个回锅肉。”
老板:“价格卖得贵,该贵,我有我的客源。”
网友“abonise”:“那个女老板娘确实很拽,有次看到她指挥客人把车停在店门口,还说她家的生意从来不怕被挡,不担心没人来吃。”
老板:“环境、价格、服务,你啥子都要求完了,难道不要成本吗?”
网友“我是懒得说话A”:“作为眼镜面的几十年的街坊,我曾不止一次亲眼看见店员晚上用大脚盆泡牛肉。”
老板:“真材实料,勤恳做人。”
网友声音可以有个性 不能目中无人
记者也采访了一些一直关注此事的网友,网友“烟熏”坦言,在重庆,如此大牌的江湖馆子不胜枚举,它们根本不介意吐槽,生意好到即便媒体曝光一样毫发无伤。本土吃货具有生猛的美食消费需求,不管贵不贵、脏不脏,只要好吃,他们甘为一口欲望大排长龙。
“网上的声音80%都是质疑。”网友“泡茶汤”认为,眼镜面赖以生存的基础是食客们的信任,“失去绝大多数食客的信任,你的食材质量和味道再好也毫无用处。”
网友“高富帅pk矮挫穷”提到,时代在进步,服务要提升。有多少江湖气的老招牌在大浪淘沙中渐渐消亡。“你可以有个性,但不要目中无人。”他说,虽然自己也同意顾客不是什么上帝,但顾客至少和你人格平等,没有理由花钱还找气受。网友“草根一族”表示,这样的待客之道,再好的味道,最终也只有没落衰败。
“什么叫做创业难,守业更难!”网友“我是懒得说话A”说,相信眼镜面当初是经历了一番艰苦努力才发展起来的,食客才是他们生存的根本,忘掉了根本,根基就会动摇。根基不稳,地动山摇。就是百年大厦也会倾刻倒塌。
专家观点聪明老板该听取意见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重庆市市场营销与策划学会副会长、品牌学会副会长廖成林表示,眼镜面从一个小面摊,发展到今天路人皆知的品牌,除了老板的辛勤努力,也离不开食客的支持。廖教授说,一个品牌发展的初期,都是以特质取胜,“眼镜面”最注重的味道和材质,也让他们获得了成功,但这仅仅是在特定阶段。
“品牌是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廖成林强调,随着品牌发展,顾客的要求必然会提高,对眼镜面来说,味道是他们初期关注的重点,到了后期,环境、卫生、舒适感都不能忽视。廖教授说,一个聪明的老板应该听取顾客合理意见,“市场说变就变”,老板也要有危机意识,当品牌特质不再成为顾客买账的*时,那么也是在提醒老板适时作出改变了。
“江湖”老板要适应网络时代
重庆市饮食行业协会秘书长张正雄表示,重庆属于码头文化,江湖气息浓重,这一点也融进了重庆的饮食文化里面,激情、洒脱、粗糙……这是重庆人的特点,在重庆,类似眼镜面一样的江湖面庄和菜馆不胜枚举。
有网友认为,此次眼镜面遭遇大范围吐槽,应该反思自身哪里出了问题,在沟通上是否不畅,不要再自傲自闭,而应多听取网上的声音。张正雄也认为,餐饮的核心竞争力是质量和创新力,在保证这个前提下,要做大做强,就要听取各方意见。特别是一些具有规模的餐饮企业和江湖餐馆,“江湖”老板应该逐渐去适应网络时代的今天,去主动回应网络质疑,任何一个老板千万不要忽视网络危机转播的趋势,不幸成为受害者。
创业事食客喊响“眼镜面”
任何一个餐饮品牌的成功绝非一蹴而就,眼镜面一路走来也并非顺风顺水。
1968年出生的蒋明国(大眼镜)和1970年出生的蒋树林(小眼镜)出身在一个普通家庭,哥哥很早就承担起家庭重任,“十几岁的时候怕哪个?天不怕地不怕!捞起就开整!”蒋明国回忆起当年显得很“江湖”。
1988年,十八梯的一个巷子,一张凉板,一张桌子,就是最初的“眼镜面”。“其实当时面摊并没有名字,因为我戴眼镜,食客们经常喊‘眼镜儿,来碗面!’”蒋明国说,“眼镜面,眼镜面”,就这样被大家喊红了。
大的肯干小的聪明
上世纪80年代,2两小面都买一毛钱,但是眼镜面却卖一毛二,从一开始就比其他家贵两分钱,“我们面更筋道,所以贵些。”蒋树林回忆,最初生意并不好,一天最多只能卖五六斤面,后来两个人
经常研究如何打作料,哪样作料先放,哪样作料后放,后来就把味道越做越好了。
在外人看来,蒋明国本分老实,踏实肯干;蒋树林聪明新潮,古灵精怪,或许就是两兄弟截然不同的互补性格,促成了“眼镜面”今天的成功。回忆起当初的奋斗,蒋树林直言,“眼镜面”能有现在的成就主要是靠哥哥。谈及兄弟二人的感情,蒋树林感叹,哥哥对他的照顾才让他有今天。
吃苦耐劳开两家店
2006年,蒋明国在江北开店后,生意不算好,为了省钱,蒋明国夫妇在店里睡了一年多的凳子。直到今天,蒋明国都是每天晚上两点睡觉,早上五点起床,每一碗作料都是坚持自己现打。
对于网上流传的眼镜面的“总店”和“分店”一说,兄弟二人解释,十八梯被拆,“眼镜面”由“大小眼镜”各自掌勺,蒋明国在五红路开了一家店,蒋树林在储奇门开了一家店,两家店所用材料和做法完全相同,并无总店和分店之分。
记者手记
真正走近“眼镜面”,我们发现这个重庆名店,从老板的穿着到店面装修,都透露出本分和实在,毫无浮夸之气,他们说,不想出名,只想做面。在交谈过程中,不时有来吃面的老顾客跟老板说笑,就像朋友一样。虽然采访中,老板雷语不断,却也能体会到两位老板耿直豪爽的重庆人性格。
从网上的争议也能看出,大家都很珍惜这个二十余年的草根本土品牌,如果老板能多听些顾客的声音,优上加优,相信眼镜面能走得更久更远。
“大小眼镜”经典语录:
“价格卖得贵,该贵,我有我的客源。”
“我愿意卖好贵就卖好贵,至少我们明码实价。”
“金杯,银杯,不如别个的口碑。”
“车子都有一个标配,顶配,牛肉面还不是一样。”
“环境、价格、服务,你撒子都要求完了,难道不要成本吗?”
|